具体分析看,首先,披露企业大都会在企业责任说明中提及环境方面的信息,将环保理念,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情况,环保政策及废弃物管理制度,企业生态环境发展战略,环境友好的管理优势,环境压力、风险与对策等情况加以阐述。 其次,在报表附注部分则多以货币形式披露环境成本信息,如污染治理费以及税收优惠、政府补助等。
(四)披露计量模式统计与分析
文中提到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可比性较差,究其原因,是受信息披露模式的影响。尤其是计量模式的不同,给纵向甚至横向比较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表(4)是对环境信息披露计量模式的统计与分析。
表(4)显示,环境信息的披露计量模式中,非货币性信息占比为货币性信息的3 倍以上。非货币性信息主要在“其他部分”,即重要事项、管理层讨论分析和公司治理部分,通常是一些描述性的定性而非定量的阐述。而货币性信息主要集中在资源税、排污费、绿化费、环保投资、政府补助等方面。这些内容几乎都是在报表附注中的某一科目中出现,或是作为与环境相关的明细科目加以列示,如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其他应付款、预计负债项目。由此可见,由于环境问题固有的复杂性与特殊性,以及涉及的环境项目类型多种多样,有相当一部分还很难具体量化到某一货币计量中,如环保政策、环境风险、ISO 等环境相关认证及政策影响等。即便其得到了货币信息,由于在将非货币信息量化为货币信息的过程中,难免用到大量估计的主观判断,这不一定能够保证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与可用性。因此,计量模式的选择不局限于货币性信息,反而非货币信息的使用相对多些。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信息的不可比性。
(五)披露项目统计与分析
由于环境信息披露项目繁多,名称也不统一,因此,在调查中将年报中披露的相关环境信息进行了归类汇总,将实质上相似的内容划归为一类,所以难免会有归类标准以及口径不一致的地方。分析过程中发现,由于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管理层讨论分析中多为描述性用语,设计内容广泛,因此,有些情况下,若将年报中某些表述勉强细分为几类,不能准确反映实质内容。因此,将收集到的信息,归为表(5)这几类。
环保投资、环保产品、绿色经营(包括办公)、环保风险和ISO 等相关认证这几项,一般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以非货币形式披露,内容大多与理念和制度相关,表述不强,很少有将具体情况展开单独说明。对于环保投资项目,没有专门的划分界定与确认原则,非专业使用者难以分辨某些投资是否属于环保投资;对于环保风险项目,如汽车制造企业,仅在董事会报告中出表示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将会面临环保压力,从而加大环保方面的支出,以应对风险,但缺少具体的解释与说明,也并未对风险进行衡量,以及进行相应的风险权衡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如此简要披露,降低了报告的可用性与明晰性,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更好地利用所披露内容作出预期,从而进行决策。
政府补贴、环境治理、税收优惠、预计负债在附注中的某科目明细下披露,如环境治理是在管理费用下设明细中的绿化费、排污费、环境保护费等科目下反映;表中预计负债项目主要指与环境相关的预计负债,如环境恢复准备金。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中,明确了企业必须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环境保护方针、污染物排放总量、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环保守法、环境管理等,企业自愿公开的环境信息包括企业资源消耗、企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企业环境的关注程度、下一年度的环境保护目标、当年致力于社区环境改善的主要活动、获得的环境保护荣誉等。但企业并没有严格遵照要求进行披露,所披露的内容及项目大都结合自身情况随机选择,缺乏统一的规范形式,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所披露项目的理解,更难以在各企业报告间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