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增长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1. 各区域投入产出的变化与差异分析
表1给出了2000~2012年我国各地区投入与产出的平均变化率。4大区域的合意产出(实际GDP)的平均变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中部、西部、东部和东北地区,而从非合意产出(环境污染指数)的变化率来看,4大区域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可见,实际GDP增长率的排序与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的排序不一致。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发达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增速更缓,这可以部分解释东部GDP增长率排序靠后的原因。具体来看,唯一在样本期间环境污染指数出现下降的是北京,这主要是因为北京为了举办2008年奥运会,环境治理力度很大。
从投入来看,能源消耗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排序较为一致,反映出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资本存量的变化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北、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东部地区劳动投入增长率达到了其他区域的2倍左右,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增长与实际GDP增长率的排序不一致,但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对资本的需求更为旺盛,东部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更旺盛,而东北地区的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增长率排序都比较靠前,这与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的战略有密切的关系。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可知,依赖增加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结合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经济取得很大的发展,但这是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条件下取得的,因而迫切地需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率。
2. 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效率分析
表2给出了可以反映我国各区域和各省份历年的经济增长综合效率的MTE。从表2的测算结果来看,在将非合意产出纳入产出效率评价框架后,4大区域的共同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除了东北地区,其他各区域的共同技术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结合表1可知,在样本期间,我国各区域的经济虽然获得了快速增长,但依然是依靠高消耗高污染,导致经济增长效率没有提高的迹象。
在东部地区,MTE表现的最好和最差的分别是广东省和河北省,对应的平均效率值分别为0.977和 0.525,这说明与所有样本共同边界的技术效率相比广东省还有2.3%的效率改善空间,而河北省还有47.5%的巨大提升空间,两者相差较大。在东北地区的各省,其MTE的平均值都在0.55左右,所以从全国来看,东三省的生产效率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同时数据也说明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状况大体一致,为本文将其划为一个区域提供了支持。在中部地区中,与所有样本共同边界的技术效率相比,MTE表现最佳的江西和最差的山西在生产效率上分别还有35.2%和49.6%的改善空间。而在西部地区中,MTE表现最佳的是西藏,均值保持了0.95以上的水平,西藏能有如此表现,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东部地区的技术和产业转移,使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表现最差的是贵州省,MTE均值只有0.354,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省的共同技术效率差异较大,这也就导致了西部地区的MTE平均值在4大区域中最差。
另外,与前面的分析进行比较可知,经济增长效率的排序与GDP增长率的排序不一致,其中东部的GDP增长率排序靠后,而经济增长效率排序第一,原因是东部的经济基数较大同时经济增长方式更为健康。
3. 各区域的共同技术比率分析
表3给出了2000~2012年我国各地区历年的共同技术比率(MTR)。从表3共同技术比率的均值来看,MTR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从样本期间的变化趋势来看,东部一直处于前沿水平,MTR没有太大变化,而东北的MTR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中部的MTR主要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的MTR先降后升。东部地区的MTR平均值高达0.983,技术缺口最小,基本上代表我国的前沿技术水平,这是因为东部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放程度高,技术引进与创新能力强。比较发现,在生产效率方面西部地区往往都是最落后的,但从共同技术比率来看,西部地区又排在了第二,好于中部地区。原因是,西部地区实际GDP的产出落后于其他地区,但其使用的资源相对而言更少,工业化程度较低,环境污染小,且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政策,西部地区可以自由承接和学习东部的先进技术,并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