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方政府权力过大,形成寻租空间,导致政企合谋。我国政府对市场具有较大的干预能力,这就形成了较大的寻租空间,部分高污染型企业看重官员的政绩心态,形成政企合谋,掩护高污染企业投产。另外,地方官员任期较短,省级领导中省长、省委书记的任职期平均是3年左有,市长、市委书记是2.8年,县长、县委书记大概是3年。这么短的任期内要做大GDP、要政绩升迁,促使他们不顾后果。这种情况,一方面加强了政企合谋的趋势(聂辉华《雾霾背后的政企合谋乱象》,和讯网·和讯座谈会,2015年第29期);另一方面,形成了地方政府的短视机会主义行为,像钢铁、化工、造纸、玻璃.水泥等可快速制造GDP、能带来财政收入的重污染行业便得到政府的青睐。这些现实的制度困境,使得生态型政府的建设沦为形式口号,无法受到地方政府的广泛认可,其效果将大打折扣。
新常态视角下生态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经济增速将由高速迈向中高速,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率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考量。
1.构建绿色锦标赛机制
生态型政府实质上是政府的绿色化,因此,应摈弃传统的以GDP为核心的锦标赛机制,着力构建具有“绿色”激励的锦标赛机制。
(1)开展绿色教育。当前,部分官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存在误区,把“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解为同一概念,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做好“环境保护”。这种简单的混淆概念,也着实反映出官员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狭隘化、局部化、庸俗化”地理解“生态文明”,无法跟上中央对建设生态文明总体战略的步伐。因此,有必要在各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的“绿色”教育,提升官员对生态文明,乃至生态型政府的认识,特别是引导官员形成较强的生态意识,为后续生态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减少各方阻力。
(2)构建绿色GDP。相比传统的GDP概念,绿色GDP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资源成本,有效避免传统GDP所带来的数字迷局,使得政府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成本,形成生态型政府的绿色激励机制。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对绿色GDP的基本内涵及核算方法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如何使绿色GDP能够全方位反映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其指标核算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未来生态型政府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
2.完善绿色决策机制
生态型政府的构建,要求在政府决策中贯彻生态化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绿色决策机制。然而,当前政府在进行相关产业发展的决策时,往往只注重该产业对当地经济体量、税收、就业的贡献度,忽略了该项目对本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价值,完善科学的绿色决策机制。
(1)政府应设立环境顾问,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详尽的生态环境评估,减少破坏资源环境各项政策的出台。同时,构建高效的生态环境监察体制,及时掌握当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政府决策提供更加真实及时的生态数据。
(2)政府在决策中应做到科学、民主,制定政策应进行充分的辩论,这样才能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减少“一言堂”现象,避免官员利用公权谋私利、掩护高耗能企业过关、危害生态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生态项目所涉及的知识面愈发复杂,这就要求政府建立较为广泛的生态智囊团,如与高校建立定期的生态咨询机制,为制定政策提供广泛的生态智力支撑。
3.鼓励绿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