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光临汇博在线http://www.paper188.com
您的位置:汇博论文在线 > 文史哲学 > 中国文学 > 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

朱子、象山和阳明哲学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

2014-11-20 09:57 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笑非 浏览次数 7833


  可见,“良知”有两层内涵:一是就“良知即是天理”这个本体上的意义而言,“良知”与终极天理合二为一,是彼即此,此即彼的关系,本身就具有超越性;二是就“良知”作为知觉的意义而言,良知是终极之“理”内在性的体现,它在现实性上体现出能动性,具有知觉意。因此,就本体的意义而言,天地万物和人都禀受了与良知合一的终极天理,因此是相通的;就知觉的意义而言,如果没有人的良知知觉对万物的关照,万物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万物所禀受的终极天理无法彰显: 
  朱本思问:“人有虚灵,方有良知。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2]卷三,107 
  “人有虚灵,方有良知”,就良知的现实知觉意而言;“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就其本体论的根据而言。人之“本心”“心体”或者“良知”在本体上,与终极之“天理”合一的。因此,“草木瓦石”在禀受终极天理的同时也禀受了人的良知,所以阳明说“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这在阳明的一首诗中也有体现:“绵绵圣学已千年,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2]卷二十,791直造先天未画前”说明了良知的本体论意义,也就是良知即是天理;“不离日用常行内”说明良知的内在性,也就是天理的内在性。因此,阳明“致良知”的工夫论表面上看起来和象山是一致的,都是向内的“尊德性”,但是“致良知”的内涵并没有排除外在于人的万事万物。
     
三、结语 
  “实在性”与“内在性”的概念并非中国哲学本身的概念,而是来自西方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阐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普适性,对于厘清宋明理学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也能够起到关键性作用。从终极天理的实在性与内在性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朱子、象山和阳明的哲学思想,不仅能够彰显三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具体的分歧,而且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由此而滋生出的其他更细微的问题。同时,通过这种梳理,阳明之具有本体论意义的心理一体的“良知”的上下一贯性就被更好地凸显出来,其“致良知”的工夫实践也更易于被纳入到整个儒家传统之中。通过上文的探讨,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其一,在宋明理学中,“天理”或“太极”的超越性和实在性贯穿始终。即使是陆王心学强调心的主体性,也没有因此否定“天理”的实在性。 
  其二,阳明与朱子和象山的不同在于,他在本体论上强调心理一体的实在论——在实在性与超越性上,心(或良知)是与终极天理合为一体的。在终极天理的内在性方面,阳明注重作为道德人格的“良知”如何呈现天理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他的工夫论简易直接,“良知”的呈现即是终极天理的呈现。 
  其三,朱子在本体论上,只承认终极天理本身的实在性和超越性,并不牵涉“心”的问题。只有在论及天理的内在性时,他才强调心与理的关系,且兼重终极天理内在于万物与内在于人。因而,其工夫论在偏重于通过认识内在于外物的天理而实现人对天理的认识上的合一。同时,又主张主体通过自身的道德行为来呈现人所禀受的天理,达到与天理实践上的合一。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服务说明

汇博在线(paper188.com)网拥有实力强大的团队,能帮助你实现论文写作方法,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等服务领域.

我们承诺

在您接受本站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包括后期免费修改、免费指导答辩等。衷心感谢您对本站的信任和支持!

论文指导范围

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博士论文,职称论文代写,领导讲话,报告总结,演讲致辞,心得体会,党团辅导等代写服务。

发表论文领域

发表省级杂志,国家级杂志,核心杂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