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绩效预算改革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明确这项制度的管理逻辑,分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上海浦东新区试点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对实施预算的内外环境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设置公共服务战略目标,在该目标指导下确定事务或服务的具体实施计划;测算实施成本,在财政资金投入后将计划付诸实施并考核实际的产出或结果;最后,将实际结果与绩效目标进行比较,提交绩效报告,该报告将成为下一预算周期满足支出单位请款要求的重要参考依据。
绩效预算强调预算的绩效性原则。在预算管理中引入绩效工具,是约束公共部门内在冲动扩大预算规模时的一种工具,是政府支出的约束机制。从浦东绩效预算改革试点来看,我国绩效预算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应定位在公共预算从管人转向管事和从注重投入转向注重支出上。把原来按照人员—职能—经费安排预算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公共品—公共品成本—预算的模式,改变原来只考虑政府公共资源存量的做法,体现预算的约束机制,从制度上强化政府的内控机制。
(二)确立绩效评价的制度框架
首先,公共预算绩效评价系统的主体是负责对客体进行评价的责任人或机构。根据绩效预算评价涉及的利益相关方,评价主体包括作为公共资金所有者代表的立法机构、履行资金管理职能的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等其他利益相关主体。除此之外,评价主体还可以引入第三方。为了体现新预算管理体系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上海浦东新区在试点过程中引入了行业协会、民间组织甚至咨询机构等为政府的财政项目打分,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而且评价结果将与政绩挂钩。
其次,绩效预算评价系统的客体是根据绩效预算改革实施阶段确定的。它可以是具体支出项目,也可以是职能部,甚至是整个事业单位的所有项目支出。不同的客体有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在系统模式具体设计时直接影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由于浦东新区预算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因此采用了具体项目的绩效评价。
再者,绩效预算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包括评价指标(对评价客体的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具体的划分等级)及评价方法。其中,评价指标设置大致包括内在因素(项目的进度、质量、预算执行情况等)和外在因素(达到预期目标程度、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对社会效益实际影响等)两个大的方面。按照浦东新区财政局拟定的《浦东新区预算绩效评价实施办法》(试行),试点项目的绩效评价标准划分为四档,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A " ; 80至89分的为B";70至79分为C" 69分以下为D评价方法是指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是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实际应用,评价方法的选择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公共预算绩效评价的最终效果。
最后,绩效预算评价系统的目标是整个系统运行的指南和目的,它服从于部门管理的目标。绩效评价系统要处理好评价目标与部门管理目标之间的依存关系。部门管理的目标是确立绩效评价目标的原则和依据,绩效评价目标应有助于提升部门管理的效率与有效性。
(三)推进绩效预算改革的三步走思路
设计我国绩效预算改革实施方案需要从具体国情出发。目前,我国整体实施绩效预算改革的条件并不具备。推进绩效预算改革应采取更加务实的三步走思路: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入手,选择项目支出占大头的部分部门进行具体的项目绩效预算;在部分支出管理水平较好的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有选择性地推进绩效部门预算;待政府运行机制综合改革逐渐趋于成熟后,再逐步全面推行绩效预算管理。
三、全面实施绩效预算制度的必要条件
我国绩效预算改革试点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与困难也不少。如,缺乏法律依据,绩效评估工作内容不完整,缺少评估价值指标,文件内容单一空泛,等等。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基本要求,当前推进绩效预算改革还需要在借鉴国外实施绩效预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为绩效预算全面实施创新提供充分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