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时间词“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在考察“刚”和“刚才”的句法语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发现韩国留学生习得“刚”和“刚才”时,主要有“误用、错序、误加、遗漏”四种偏误。本文在归纳偏误类型及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副词“刚” 名词“刚才” 偏误分析 偏误类型 教学建议
“刚”和“刚才”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常用时间词,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是甲级词汇,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刚”和“刚才”是留学生容易发生偏误的一对“易混淆词”。本文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语义分析和句法描写相结合,在对“刚”和“刚才”句法语义功能方面的差异重新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考察韩国学生习得“刚”和“刚才”时所出现的偏误情况,归纳偏误类型及成因,最终提出适当的教学建议。
一、时间词“刚”和“刚才”的区别
学界对时间词“刚”和“刚才”的意义和用法等方面进行过讨论,如冯成林(1981),周小兵(1987),周晓冰(1993),聂建军、尚秀妍(1998),谢成明(2009)等。我们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时间词“刚”和“刚才”在句法语义方面的差异作进一步的梳理。
(一)语义范畴的区别
《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刚”是副词,表示“发生在不久前”①;“刚才”是名词,表示“说话前不久的时间”。在它们的的释义里,都有表示短时的义素“不久”,但两者在主观性程度和表示时量大小方面有所不同。谢成明(2009)认为,“刚才”作为时间名词,具有固定的参照点-说话时间,它在时间轴上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跟“现在”“今天”这样的时间词一样,表达绝对的时间概念。“刚才”作为某个具体的时点,表达的不是绝对客观的时间,而是一个相对客观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说话时间以前两个小时划定为“刚才”的范围,但是如果时间更长,如说话时间之前十个小时,就很难说它也在“刚才”的范围内。例如“我刚才背了十个小时的单词”,这样的句子就很少有人能够接受了。因此,“刚才”所覆盖的时间范围的相对性必须在词义的模糊性能够容忍的范围之内。
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作为时间副词的“刚”可以再分为两个义项:一是指说话前不久发生;二是指紧挨在另一动作之前发生,后面常用“就、又”呼应。这两个义项的侧重点不同:前面一个义项以说话时间为参照点,强调动作的发生时间与现在的关系;而后一个义项以句中出现的另一动作的发生时间为参照点,说明两个动作之间间隔的时间很短,强调两个动作之间前后相继的关系。从这两个义项来看,“刚”自身没有固定的参照点,它的参照点是根据表达的内容确定的,表示两个时点之间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刚”表达的是相对主观的时间,比如“他刚走”中“刚”表达的时间可以是几分钟,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几天几年,只要主观上觉得时间不长就可以用“刚”,这个标准比较主观。
“刚才”的参照点固定,表达的是相对客观的时点,而“刚”着眼于时段,表示“两个时点的间隔短暂”,?而且这种短暂是通过说话人的主观认定来实现的。②
(二)句法表现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