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印度的工业政策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试图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为基础,分析1948年以来印度工业政策演变的逻辑,再结合1950年以来印度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具体阐述其工业政策如何影响制造业的发展。本文发现,印度在振兴制造业的过程中,尽管废除、修改了很多不合时宜的工业政策,但其发展仍然受过往工业政策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由路径依赖理论来解释。此外,文中给出了摆脱依赖的方法。
【关键词】工业政策 演变 制造业 路径依赖
印度在工业领域的政策多达十几个,其中有专门针对制造业领域的政策,还有各项工业政策的补充条款,如在《1951年工业政策》基础之上就有多达十个修订法案。这些政策的演变是印度制度变迁的一部分,对制度变迁演化的探讨可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在制度变迁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现象,在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一个国家的初始禀赋决定了其所选择的路径,而这种路径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并对其后的制度选择产生影响,即使存在其他更优的路径,但已经建立的制度会阻碍其初始选择的改变。
本文试图对1948年以来印度颁布的工业政策进行梳理分析,对其政策演变的逻辑规律进行探讨,以路径依赖理论为出发点对各个政策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制造业在各个政策时期的表现状况,分析工业政策的路径依赖是如何牵制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尽管印度政府认识到阻碍制造业发展的一些因素,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改进,但路径依赖的影响始终挥之不去。本文首先梳理1948年至2011年间印度颁布的工业政策及其主要内容,其次论述各政策对应期间制造业发展状况,再次具体分析路径依赖是如何影响工业政策演变进而牵制制造业的发展,最后探讨促使路径依赖改变的因素。
一、1948年以来印度工业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工业政策
1948年印度制定了《工厂法》,规定了雇主在设立工厂、运营、员工管理等方面的责任。该法规定工厂的设立必须申请并且得到政府的批准,申请时必须明确工厂的地址、性质、员工人数、工厂规模等,工厂迁址或者扩大规模也必须得到批准。这部法案强调政府在工厂设立及运营等各方面的监管作用,以及工厂对员工在安全、福利方面的责任,而很少涉及对雇主正当权利的保护,这种片面强调国家利益和职工利益的法案抑制了雇主的积极性。
1951年印度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同年颁布了《工业发展与管理法》。这部法案主要是为了增强中央政府在工业发展和管理中的权力,为工业的发展制定计划,控制工业的发展方向和进度,监管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活动。在管理机构设置上,该法案决定成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为中央政府制定工业政策提供建议,成立发展委员会,向中央政府汇总生产目标,协调发展项目,报告发展进程等。此外,该法案授权中央政府可以采取许可证的形式对工业进行管制,企业的地址、性质、生产规模等都在管控之列,政府有权对偏离发展方向或效益不佳的工业企业进行整顿调整,对未能遵守政府指示进行改善的企业进行接管。该法赋予中央政府对工业企业强大的管制能力,所有企业必须按照政府制定的发展规划进行生产,且不得随意增加或者减少产量,产品的价格和分配也被严格控制。这种体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政府就是所有企业的实际决策者,但据米塞斯(Ludwig yon Mises)和哈耶克(Hayek)的研究表明,计划经济对市场体制严格排斥,无法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和激励制度。
1956年是印度“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当年政府颁布了第二个《工业政策决议》。第一个是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当时该决议强调为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公平分配,政府应该在工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1948年决议由中央政府完全垄断武器弹药、原子能和铁路等产业,另外6个基础产业将由各级政府负责发展,其余产业公营资本和私有资本都可以进入。1956年工业决议将工业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由政府绝对主导,主导的范围从“一五”时期的9种扩大到17种,例如武器弹药、原子能、钢铁、煤炭、石油、铁路、航空、电力等;第二类有12种,这些产业需要逐步被国有化;其余的为第三类,这些产业允许私有企业进入,但是国有企业也可以进入。由此可见,这项工业决议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企业在各个领域的主导作用,私营企业被不断地挤压,这抑制了私有资本的投资积极性。这项决议为后来印度工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蓝本,作为基础性的制度安排深深地影响了后来的工业政策。